管理商铺 发布产品 发布求购 寻找商机
TOP
全球能源互联网:梦想能否照进现实?
[ 编辑:王诗媛 | 时间:2015-03-24 15:05:27 | 浏览:5995次 | 来源:电力系统装备 | 作者: ]
2015年,有个词火了,那就是“全球能源互联网”,这源于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书新书《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首发。

其 实,这个词并非首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早在2014年7月刘振亚参加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盖洛德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一场会议上,提交了署名文章——《构建全球能 源互联网,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正式被外界知晓;时隔2个月后,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1届能源部长会议期间的 “APEC能源部长与企业家午餐会”上,刘振亚再次作了同一主题的主旨发言,再次阐释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想;同月联合国气候峰会在美国纽约召开,刘振亚 在午餐会上作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主题发言。可见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一构想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事实上,自从这一构想出现,各方评论从未停止过。有人说,全球能源互联网有助于打破壁垒,实现能源优化配置;有人则认为实现全球能源互联成本过高,缺乏可行性;有人则套用当下最时髦的句子表示,“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是破解之路还是鸡肋?
 

“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泛在的坚强智能电网。”刘振亚对全球能源互联网做如此定义。
 

据 介绍,全球能源互联网将由跨国跨洲骨干网架和涵盖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的国家泛在智能电网构成,连接“一极一道”(北极和赤道附近地区)和各洲大型能源基 地,适应各种分布式电源接入需要,能够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是服务范围广、配置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 置平台。
 

“奔腾的流水、过境的大风、普照的阳光、涌动的海潮等自然界的能源,将会通过无数水轮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光伏光热装置、海浪发电 机等载体,转换成电能,造福全人类。到2050年,全球每年可生产出66万亿kW˙h的清洁电能,这一数字比2010年增长近10倍。充沛的电能将照亮世 界每一个角落。”在《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刘振亚这样描述。
 

至于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设想的缘由,他表示,建立在传统化石能源基础上的能源发展 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由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是大势所趋。然而清洁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富集地区大部分地广人稀,远离负荷中心,必须就地转化为电能,在全球 能源互联网平台上,能够实现清洁能源全球范围的开发、配置和利用。
 

依托全球能源互联网,预计2050年,清洁能源将 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成为主导能源。清洁能源每年可替代相当于240亿t标准煤的化石能源,减排CO2 670亿t、SO2 5.8亿t,全球能源碳排放115亿t,仅为2009年的50%左右,可以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根本解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难题。
 

有 专家认为,电力系统生产体系中的黄金法则第一条,也是电世界里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一项规律:生产和消耗的电必须永远守恒,无法在电网中保存。而全球能源互 联网,应当是最大限度利用这一能量的最好平台。全球能源互联网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个人用户终端得以实现,体现的都应该是充满创新意义的绿色精神。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认为,可再生能源的可输送性、可贸易性较差,如果依靠在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发展供电,过程将会非常复杂,涉及到区域发展等一系列大问题。而全球能源互联网为这一问题提供了非常系统的解决方案。
 

对于这张“高大上”的“超级电网”,德国联邦环境署环境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处处长Harry Lehmann却不甚赞同。
 

他表示,在欧洲乃至全球,都不需要构建超级电网来消纳可再生能源。比如在德国,可再生能源的潜力已经比传统电网需求高出15倍。因此不需要从北非进口电力,可再生能源已经足够满足需求。
 

此外Harry Lehmann认为,在能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修建电站,进而将电能进口到本地,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新的“能源殖民主义”。同时在他看来,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成本过高,如果构建区域电网,或许更划算,也更可行。
 

梦想能否照进现实?
 

2014年11月4日,国家电网“两交一直”特高压输电工程正式开工。同时根据公开信息,国家电网公司2015年的特高压建设规划为“五交八直”共13条线路,包括蒙西—长沙、榆衡—潍坊等特高压交流以及锡盟—江苏、山西—江苏、上海庙—山东、蒙西—湖北等特高压直流线路都在规划中。
 

此外,2014年2月7日,国家电网公司中标巴西美丽山水电站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这是国家电网公司在海外中标的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
 

在2015年1月召开的国家电网公司2015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到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中,特高压依旧扮演重要角色。在刘振亚看来,中国特高压发展的成功实践,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基础。“没有特高压在研究与实践上的成功,就没有今天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提出”。
 

特高压交直流将输电距离提升到2000~5000 km,赋予了电网更大范围调配资源的能力,能够实现各种清洁能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互联互通、优化配置。
 

对于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否成为现实,刘振亚表示,国际上对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反响积极、寄予厚望。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方都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愿景、共同的利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曾高度评价全球能源互联网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原 电力工业部部长史大桢表示,从世界范围内看,清洁能源资源与能源消费存在逆向分布的特征,要实现全球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必须解决清洁能源电力在全 球范围优化配置的关键性难题。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全球能源互联网是能够建成的,其将根本解决长期困扰人类发展的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等问题。
 

卓 尔德(北京)环境研究与咨询首席能源经济师张树伟却对这一构想持怀疑态度,他曾撰文表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成本将十分高昂,目前在北极开采石油尚困难重 重,更不必说在那样极端的气候自然条件下建设电网与维护风机。此外他表示欧洲目前建设架空高压线都存在困难,美国跨州建设线路也几无可能。而目前最大的电 网互联计划——沙漠太阳能计划,涉及40多个国家与地区,近五六年来也几乎毫无进展。同时在他看来电网建设扩大的过程,就是对各项资源的消耗与占用增加的 过程,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需要协调的资源和系统过于庞大,早就超过一家电网公司力所能及的范围。“大炮打蚊子,光考虑打了多少只蚊子,不提需要消耗多少炮 弹,或者不考虑这些炮弹用来打别的是否价值更大,是判断‘好’与‘坏’的价值标准上的缺陷”。
 

对于如此“鸿篇巨制”、包罗甚广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存在争议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未来,刘振亚的梦想是否能够照进现实,人们拭目以待。

 

】 【打印】【繁体】 【投稿】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